第一回 淮南惊变储君降世 汉祚零替山阳有后

正元二年(公元255年)初春,料峭的寒意尚未从洛阳宫苑的角角落落完全褪去,中原大地却已是暗流汹涌,杀气潜行。如同这乍暖还寒的天气一般,曹魏的国祚,亦在一种难以言说的诡谲氛围中,度过了一个阴郁的正月。

寿春的反旗,终究还是竖起来了。①

消息传来,洛阳为之震动。征东大将军毌丘俭、扬州刺史文钦这两位重臣,竟联名上表,痛陈大将军司马师②罪状,并以皇太后③令为名,号召天下兵马勤王。檄文措辞激烈,直指司马师名为伊尹、霍光④,实为莽、卓⑤,欲行那“温明故事”⑥。

一时间,朝野上下,人心惶惶。

大魏皇帝曹髦端坐在太极殿东堂⑦,年方十四⑧,面容尚带稚气,眼神中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忧虑与沉静。他穿着玄色的朝服⑨,衣袖宽大,更显得身形单薄。殿中侍立的几位近臣,如尚书傅嘏⑩、中书侍郎钟会⑪等人,亦是神色凝重,大气不敢出。

“大将军他,如今是何情形?”曹髦的声音清朗,带着少年特有的音质,却竭力模仿着成年帝王的沉稳。

傅嘏趋前一步,躬身奏道:“启禀陛下,大将军⑫抱恙⑬,然他以国事为重,已抱病亲征。大军昨日已出洛阳,星夜兼程,往讨淮南。随行者,有镇东将军诸葛诞⑭、征虏将军胡遵⑮等宿将,亦有太尉王肃⑯、太傅郑冲⑰等重臣留守洛阳辅佐陛下。请陛下宽心。”

曹髦默然颔首,目光扫过阶下诸臣。他知道,这殿中之人,有多少是真心向着他这个曹氏天子,又有多少,是司马氏的心腹耳目。傅嘏老成持重,似是可信,钟会年岁虽轻,却才智过人,极得司马师兄弟器重,其心叵测。

“淮南二将,世受国恩,其父祖⑱皆为朝廷股肱,何以一旦悖逆若此?”曹髦轻轻叹了口气,似是自语,又似询问。

无人应答。这其中的关节,谁不明白?名为讨逆,实则是司马氏与曹氏之间的一场生死博弈。毌丘俭、文钦固然有不臣之心,但若非司马氏权倾朝野,威逼天子,又何至于激起这般大的变乱?只是这话,谁敢说出口?

“陛下,”钟会微微一笑,上前一步,声音带着一种特有的从容,“毌丘俭、文钦二人,名为忠义,实则包藏祸心。陛下春秋⑲正盛,正该垂拱而治⑳,信赖忠良。大将军此行,必能扫平叛逆,廓清寰宇,陛下勿以宵小之辈扰乱圣心。”这话说得滴水不漏,既安抚了曹髦,又颂扬了司马师。

曹髦心中冷笑,面上却不动声色,只道:“如此,便有劳诸卿了。”

他将目光投向窗外,铅灰色的天空下,宫阙连绵,巍峨壮丽,但这壮丽之中,却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。他想起了几个月前,自己刚刚被从高贵乡公㉑的爵位上迎入洛阳,继承大统。那时的激动与惶恐,仿佛就在昨日。可如今,他这个皇帝,更像是一个精致的傀儡,一举一动,皆在司马氏的掌控之中。

“只盼着……”他心中默默祈祷,“能有一个真正属于朕的一个、可以继承曹氏基业的儿子……”

就在此时,内侍匆匆来报:“启禀陛下,皇后宫中传来喜讯!”

曹髦精神一振,几乎是立刻站起身来:“哦?快说!”

内侍跪禀道:“恭喜陛下,皇后娘娘㉒于今晨诞下一位‘皇子’!母‘子’平安!”

曹髦眼中瞬间迸发出光彩,连日来的阴霾似乎一扫而空。他快步走向后宫,傅嘏、钟会等人连忙跟上。

后宫之中,卞皇后㉓正虚弱地倚在榻上,脸上带着初为人母的疲惫与喜悦。旁边稳婆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襁褓,里面裹着一个新生的婴儿。

“陛下……”卞皇后声音微弱。

曹髦几步抢到榻前,紧张地看着那襁褓:“梓童㉔,你辛苦了!快让朕看看‘皇儿’!”

稳婆将那“襁褓之物”递了过来。曹髦小心翼翼地接过,低头看去。婴儿闭着眼睛,小脸皱巴巴的,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勃勃生机。他的心瞬间被一种巨大的喜悦和激动填满了。

“好!这是我曹家的‘麒麟儿’!是上天赐予我大魏的祥瑞!”他擡起头,意气风发地对众人道:“国家正是用人之际,她当有匡扶社稷之志。‘襄’者,成也,辅也㉕,她便唤作曹襄吧!”

众人纷纷跪倒贺喜。

卞皇后看着兴奋的曹髦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,嘴唇动了动,终究没有说什幺。她轻轻抚摸着婴儿的面颊,心中却是一片冰凉。这“弥天大谎”,是她为了稳固自身地位,更是为了给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少年天子一点希望和支撑,而不得不为之的险招。她买通了稳婆,封锁了消息,只盼能“瞒天过海”。看着曹髦那因为得到“儿子”而重新焕发生机的脸庞,她不知这究竟是对是错。

淮南。司马师用兵老辣,调度有方。他亲率主力坐镇汝阳(今河南汝南),同时派遣兖州刺史邓艾㉖急行军占据乐嘉(今河南项城),截断毌丘俭和文钦的南下之路。诸葛诞则率豫州兵马,自安风津(今安徽霍邱)渡过淮河,直扑寿春。

毌丘俭、文钦那边,则是进退失据。文钦性情刚猛,力主与邓艾决战,然其子文鸯㉗虽骁勇异常,率精骑夜袭司马师大营,一度造成混乱,终究难挽颓势。一场激战之后,文钦兵败,与其子文鸯等人仓皇南渡,投奔了东吴。而毌丘俭则在逃亡途中,被部下所杀。㉘   淮南之乱就此被迅速平定。

然而,这场胜利的代价,是司马师付出了他的生命:司马师本就有眼疾,此次强撑病体,亲临前线,劳累过度,加之受到文鸯夜袭的惊吓,眼疾复发,痛楚难当,竟在班师回朝途中,病逝于许昌,时年四十八岁。

消息传回洛阳,司马氏举族缟素。司马师在临终前,将所有权力,包括他那令人敬畏的中军㉙,尽数托付给了他的弟弟卫将军司马昭㉚。

司马昭字子上,时年四十五岁。与深沉多谋、行事果决的兄长相比,他显得更为外向,也更不加掩饰自己的野心。他身材魁梧,面色黝黑,一双眼睛炯炯有神,透着慑人的威严。

兄长的猝然离世,对司马昭而言,既是巨大的悲痛,也是一个等待已久的机会。他迅速接管了权力,以雷霆手段弹压了朝中可能出现的异动。曹髦曾试图趁此机会,下诏让司马昭留镇许昌,将中军兵权交还朝廷,但被司马昭以傅嘏、钟会等人之议强硬拒绝。他亲自率领大军返回洛阳,屯兵于城外,而后方入朝,彻底掌控了中枢。㉛

司马府邸,气氛肃穆。虽然丧事尚未完全结束,但围绕着新权力核心的运作,已经悄然开始。

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㉜,时年二十岁,侍立在侧。他继承了司马昭的高大身材,面容却更为俊朗,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,只是此刻,他的脸上也带着哀戚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。就在这压抑的气氛中,司马府的后院,也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:司马炎的夫人杨艳㉝,为他诞下了一个孩子。

与宫中曹髦得“子”的万众瞩目不同,司马府的这个新生“儿”,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。毕竟司马昭已有数子。然而,对于年轻的司马炎而言,这依然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。

他匆匆赶到后院,杨艳正由侍女服侍着休息。看到司马炎进来,她勉强露出一丝笑容。

“夫君……”

司马炎走到榻边,握住她的手,轻声问道:“你辛苦了。孩子呢?”

侍女抱过襁褓。司马炎接过,低头看去。婴儿睡得很沉,小巧的鼻子,紧闭的眼睛,像极了她的母亲。

“是个‘公子’。”杨艳的声音有些犹豫,眼神躲闪。

司马炎并未察觉妻子的异样,初为人父的喜悦让他忽略了细节。他轻轻抚摸着婴儿的脸颊,心中涌起一股奇妙的感觉。这是他的骨肉,是他生命的延续。在这个家族权力交替的关键时刻,新生命的降临,似乎也带着某种象征意义。

“父亲大人可知晓了?”司马炎问道。

“妾已遣人告知了。”杨艳回答道。   但她没说的是,这个孩子也是个女孩。

虽然司马师曾过继司马炎之弟司马攸为其嗣子,但在司马师死后,司马炎作为司马昭的长子,他的地位举足轻重。诞下子嗣,无疑能进一步巩固他的地位。杨艳不敢冒险,她选择了和卞皇后一样的道路——隐瞒。

司马炎沉吟片刻,道:“父亲他如今肩负‘社稷重任’,这孩子便算是我司马家的祥瑞吧。日月光华,谓之‘晟’㉞。便叫‘司马晟’吧。愿她日后光明磊落,能光耀司马氏门楣。”他抱着“司马晟”这个“嫡长子”,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。

千里之外的蜀汉都城成都,此刻却洋溢着一种久违的兴奋。

延熙十八年秋,大将军姜维㉟于洮西(今甘肃临洮一带)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,斩敌数万,缴获无数。㊱这是自诸葛亮北伐以来,蜀汉对魏作战取得的最为辉煌的胜利之一。

捷报传来,成都朝野,一片欢腾。蜀主刘禅㊲在成都皇宫中设宴,款待群臣,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。宫殿之内,灯火通明,丝竹悦耳,舞女们穿着色彩斑斓的蜀锦㊳舞衣,翩跹起舞。刘禅高坐御座之上,年近五旬的他,保养得宜,面色红润,举手投足间,自有一种安逸雍容的气度。

“伯约㊴此战,扬我大汉国威,真乃社稷之功臣也!”刘禅举起酒樽㊵,笑容满面地对侍中陈祗㊶说道。姜维尚在前线,未能回朝。

陈祗连忙起身,躬身道:“此皆陛下洪福齐天,将士用命之功。伯约将军不负陛下重托,方有此大捷。”陈祗是继董允㊷之后,最受刘禅信任的近臣,但与刚正不阿的董允不同,他更善于迎合上意。

刘禅哈哈大笑,显然对陈祗的回答十分满意。“赏!重重赏赐姜维及前线将士!”

宴饮正酣,宦官黄皓㊸趋步上前,低声在刘禅耳边说了几句。黄皓深得刘禅宠信,权势日重,朝中正直之士多有不齿,然其在宫中,却是呼风唤雨。

刘禅听后,脸上笑容更盛,对群臣宣布道:“诸位爱卿,今日真是双喜临门!方才宫中传来消息,朕的张贵人㊹,为朕诞下了一位‘皇子’!”

群臣闻言,皆离席拜贺。

“此乃天佑我大汉!与洮西大捷,同为祥瑞!”

刘禅喜不自胜,连连摆手:“众卿平身,同喜!”他心中确实高兴。虽然他已有多位皇子,但子嗣多多益善,总是皇家兴旺的象征。尤其是在这大胜之后,更添喜气。

宴罢,刘禅带着几分酒意,来到张贵人宫中。张贵人是张皇后㊺的妹妹,容貌秀丽,温婉可人。此刻她略显虚弱地躺在榻上,看到刘禅进来,挣扎着要起身行礼。

“爱妃免礼,好生歇息。”刘禅按住她,目光转向旁边的襁褓。

乳母将婴儿抱给刘禅。刘禅接过,借着宫灯的光芒仔细端详。婴儿的眉眼之间,依稀有几分张贵人的影子。

“像你,是个俊俏的孩儿。”刘禅笑道,“朕的‘皇儿’,当有响当当的名字。嗯……”他思索片刻,蜀汉久处西南,人心思安,但也需要锐意进取。“《尔雅》有云:‘珵,玉也。’㊻   玉者,温润而有光泽。便赐名刘珵吧。望她将来能如美玉一般,为国之栋梁。”

张贵人低垂着眼帘,轻声道:“臣妾谢陛下赐名。”这个婴儿,也是一个女孩。或许是因为,在这偏安一隅、国力日衰的蜀汉王朝,一个“皇子”的诞生,更能给那位看似乐天知命、实则内心或许也藏着不安的后主,带来一丝虚幻的慰藉。

刘禅抱着刚出生的刘珵逗弄了一会儿,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。他还要去处理洮西大捷的封赏事宜,姜维的胜利,让他暂时忘却了北伐背后巨大的国力消耗,以及朝中日渐滋生的矛盾。

目光转向江东。吴国五凤二年(公元255年),对于建业(今南京)的朝廷而言,同样是不平静的一年。年初,魏国淮南爆发内乱,丞相孙峻㊼(注:时为大将军、丞相)遣将北上,意图接应文钦,并趁机袭取寿春,却无功而返。㊽

孙峻,字子远,乃孙坚弟孙静之曾孙。自孙权托孤㊾以来,他先是诛杀托孤大臣诸葛恪㊿,后又废黜少帝孙亮(51)的皇后及其家族,权倾朝野,骄横跋扈,甚至随意出入宫禁,与宫人私通,引得朝野侧目,宗室不满。

此时的吴国皇帝,是年仅十三岁吴大帝孙权的第七子孙亮。而孙权的第六子琅琊王孙休(52)远在丹阳(今安徽当涂一带)。孙休字子烈,好文学,有贤名。因受到孙峻的猜忌,他一直谨慎低调,闭门读书,不问政事。

初夏时节,丹阳琅琊王府。府邸并不奢华,但庭院深深,草木葱茏,透着一股清幽雅致的气息。年方二十一岁的孙休,正坐在书房内,临窗阅读一卷《春秋左氏传》(53)。他面容清秀,气质儒雅,与乃父孙权或兄长孙登(54)那般英武的形象颇为不同。

窗外蝉鸣阵阵,更显书房的宁静。忽然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这份宁静。侍从匆匆进来禀报:“启禀大王,王妃(55)要生了!”他放下书卷,脸上露出一丝关切,快步走向后院。

琅琊王妃朱氏(56),是朱据(57)之女,性情温和,与孙休感情甚笃。此刻,产房内传来她隐忍的痛呼声。孙休在房外焦急地踱步,眉头微蹙:孙峻大权在握,对他这个有声望的宗室,时时防范。他只能韬光养晦,寄情于书卷,不露锋芒。如今,他即将有子嗣降生,这本是喜事,却也让他心中多了一份莫名的忧虑。

不知过了多久,房门打开,稳婆满脸喜色地出来报喜:“恭喜琅琊王殿下!王妃诞下了一位小‘王子’!”

孙休松了口气,脸上露出笑容:“好!王妃辛苦了!”

他走进产房,朱氏脸色苍白,额上满是汗水,却带着欣慰的笑容看着他。

“殿下……”

“辛苦你了。”孙休坐在榻边,握住她的手。

侍女将包裹好的婴儿抱了过来。孙休接过,小心地抱在怀里。婴儿的哭声已经停歇,睡得正香。

“看,这眉眼,多像殿下。”朱氏虚弱地笑道。

孙休仔细看着,婴儿的轮廓确实有几分像自己。他心中涌起一阵暖意。在这压抑的时局下,这个孩子的到来,仿佛一道微光。在这个宗室纷争不断的江东,一个儿子,对他未来的处境,或许能增添一份小小的砝码。

“给她取个名字吧。”朱氏柔声道。

孙休沉吟片刻,目光再次落到孩子的脸上。他想到了当前孙峻专权,东吴朝政昏暗。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带来光明。“《诗经》有云:‘东方之日兮,彼姝者子,在我室兮。’(58)   日出东方,光芒万丈。便唤作孙曜。愿她能如初升的太阳,光彩照人,驱散阴霾。”

朱氏点了点头,“是个好名字。”然而,朱氏的眼底深处,同样掠过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。她看着孙休抱着“儿子”时那欣慰的神情,将到了嘴边的话,又咽了回去。她生下的,也是一个女儿。只是,在孙峻虎视眈眈的环境下,一个“王子”的诞生,显然更能带来安全感。

孙休抱着孙曜,心中思绪万千。他想到了远在建业的弟弟孙亮,想到了权倾朝野的孙峻,想到了江东未来的命运。他默默祈祷,希望孙曜能平安长大,见证一个不一样的未来。

中原北望,黄河之畔,另有一处所在,过着与洛阳、成都、建业截然不同的生活。

山阳郡(今河南焦作一带)。自曹丕篡汉,汉献帝(刘协(59))被废为山阳公,食邑万户,行汉正朔(60),奏事不称臣,受诏不拜,一应礼仪,皆如汉朝旧例。献帝崩后,由献帝之孙刘康(61),继承山阳公爵位。汉室倾颓业已三十五年,只剩下这山阳一隅之地,作为昔日东汉帝国的象征而存在。

刘康生活在魏国的严密监视之下。他虽有公爵之尊,食邑万户,却无任何实权,更像是一个被圈养的符号。他的生活,平静,甚至可以说是沉闷。每日里,除了遵循旧汉礼仪,祭祀祖先,便是读书消遣,聊以度日。

这一年,刘康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。山阳公府,规模远不能与洛阳宫室相比,却也庄严肃穆,处处残留着旧汉的威仪。府内,刘康的夫人,正在经历生产的痛苦。

刘康在庭院中负手而立,仰望着天空。他年岁不大,面容清癯,眉宇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。他的血液里流淌着汉高祖(刘邦)和光武帝(刘秀)的荣光,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。汉祚已终,天下三分,他这个山阳公,不过是曹魏为了显示宽仁而保留的一个摆设。

“唉……”他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。

这时,产房那边传来消息:夫人生下了一位“公子”。

刘康精神略振,走进内室。夫人已经梳洗过,气色尚可。婴儿被放在她身边的小榻上。

刘康走过去,低头看着这个新生的孩子。这是他的血脉、汉献帝的“曾孙”。看着这弱小的生命,刘康的心情十分复杂。有喜悦,有怜惜,但更多的是一种茫然和悲哀:生在此时此地,作为汉朝后裔,这孩子未来的命运,是继续在这方寸之地,作为前朝遗迹,了此残生?还是……他不敢再想下去。

“为我们的‘儿子’取个名字吧。”夫人轻声说道。

刘康默然片刻,目光扫过室内悬挂的字画,那是前代留下的墨宝。他想起了祖父献帝一生颠沛流离,受尽屈辱,最终禅位于人。《尚书·洪范》有云:“睿作圣。”(62)   又曰:“‘祎’,美好也。”(63)   他希望“儿子”能拥有智慧,能有一个平凡的、安稳的人生。

“便叫她刘祎吧。”刘康缓缓说道,声音低沉。

他的夫人,看着丈夫那忧郁而略带期盼的眼神,终究没能说出真相。她生下的,是一个女儿。

刘康轻轻抚摸着“刘祎”的额头,眼神复杂。他低声道:“我‘儿’,莫怪为父。你生于此时,不知是幸,还是不幸……”

脚注:

①   寿春反旗:指公元255年(魏正元二年)正月,魏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(今安徽寿县)起兵反对司马师。

②   大将军:指司马师。他当时的官职是“大将军录尚书事”,总揽军政大权。

③   皇太后:指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,时为皇太后。毌丘俭、文钦矫诏以郭太后名义起兵。

④   伊尹、霍光:伊尹是商朝初年辅佐成汤、太甲等君主的贤相;霍光是西汉权臣,辅佐汉昭帝、汉宣帝,曾行废立之事。此处檄文意在指责司马师名为辅政,实为篡权。

⑤   莽、卓:王莽,西汉末年外戚,篡汉建新;董卓,东汉末年权臣,废立皇帝,祸乱朝纲。皆为篡权奸臣的代表。

⑥   温明故事:温明殿是汉代宫殿名,常作为皇帝寝宫或议政之所。此处典出《汉书·霍光传》,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时,曾召集群臣于温明殿议事。檄文以此暗示司马师欲行废立之事。

⑦   太极殿东堂:太极殿是魏晋时期洛阳宫城的主殿,皇帝处理朝政的主要场所。东堂为其中一部分。

⑧   年方十四:曹髦生于公元241年,公元254年即位,时年十四岁(虚岁)。

⑨   玄色朝服:根据汉魏制度,皇帝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颜色和规制的服装。玄色(黑色)是汉魏时期常用的庄重礼服颜色之一。

⑩   傅嘏(gǔ):字兰石,曹魏后期重臣,时任尚书仆射,较为正直,但亦依附司马氏。

⑪   钟会:字士季,曹魏后期重要谋士,深得司马师、司马昭信任,参与平定毌丘俭之乱。

⑫   抱恙:指司马师当时患有眼疾(可能是眼瘤)。

⑬   诸葛诞:字公休,曹魏重要将领,诸葛亮族弟。此时为镇东将军,参与平定毌丘俭之乱,后亦于寿春起兵反司马昭。

⑭   胡遵:字孔武,曹魏将领,曾参与对吴作战,此次随司马师平叛。

⑮   王肃:字子雍,经学大家,曹魏重臣,司马师岳父,时任太尉。

⑯   郑冲:字文和,曹魏老臣,经学家,时任太傅。

⑰   乃父祖:指毌丘俭之父毌丘兴、文钦之父文稷,皆为曹魏功臣。

⑱   富有春秋:指年纪尚轻。语出《论语·先进》孔子论子路语,后常用以指人年轻。

⑲   垂拱而治:语出《尚书·武成》:“惇信明义,崇德报功,垂拱而天下治。”意指君主无为而治,天下太平。此处钟会有劝诫曹髦安于现状,勿揽权之意。

⑳   高贵乡公:曹髦即位前的封爵。

㉑   皇后娘娘:指曹髦的皇后卞氏。

㉒   卞皇后:曹髦皇后,卞氏,其祖父卞秉是武宣卞皇后(曹操夫人)的弟弟。

㉓   梓童:古代天子对皇后的爱称。

㉔   襄者,成也,辅也:《说文解字》未直接如此解释,但“襄”有辅佐、成就之意,如“共襄盛举”。曹髦取此名,寄托了对儿子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期望。

㉕   邓艾:字士载,曹魏后期杰出将领,参与平定毌丘俭之乱,后参与灭蜀。

㉖   文鸯:文钦之子,勇冠三军,曾在乐嘉之战中率数十骑夜袭司马师大营,令司马师惊惧眼疾加重。

㉗   部下所杀:毌丘俭兵败后欲逃往东吴,行至慎县(今安徽颍上),被百姓张属所杀。

㉘   中军:指由中央直接掌控的精锐禁军,是司马氏控制朝廷的关键军事力量。

㉙   司马昭:字子上,司马懿次子,司马师之弟。司马师死后接掌权力,为西晋奠基者。

㉚   强硬拒绝:曹髦曾下诏让司马昭留镇许昌,由傅嘏将中军带回,但钟会等人劝司马昭直接率军回洛阳,司马昭听从,曹髦计划落空。见《三国志·三少帝纪》注引《魏氏春秋》。

㉛   司马炎:字安世,司马昭长子,西晋开国皇帝(晋武帝)。生于公元236年,时年20岁(虚岁)。

㉜   杨艳:字琼芝,弘农华阴人,司马炎元后(武元皇后)。

㉝   晟:读音shèng,意为光明,旺盛。

㉞   姜维:字伯约,蜀汉后期主要军事将领,继承诸葛亮遗志,多次北伐。

㉟   洮西大破王经:公元255年(蜀汉延熙十八年)八月,姜维在洮西(甘肃临洮一带)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,歼灭魏军数万人。此役是姜维北伐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胜利。

㊱   刘禅:字公嗣,小名阿斗,蜀汉后主。

㊲   蜀锦:四川地区出产的著名丝织品,色彩鲜艳,图案精美,自汉代起就享有盛名。

㊳   伯约:姜维的字。

㊴   酒樽(zūn):古代盛酒器具。

㊵   陈祗(zhī):字奉宗,蜀汉后期重臣,接替董允为侍中,深得刘禅宠信,但被认为不如董允正直。

㊶   董允:字休昭,蜀汉重要官员,与诸葛亮、蒋琬、费祎并称“蜀汉四相”,以正直敢言着称。

㊷   黄皓:蜀汉后期宦官,深得刘禅宠信,干预朝政,加速了蜀汉的灭亡。

㊸   张贵人:刘禅的妃嫔,后张皇后(敬哀皇后张氏)的妹妹。姐妹二人皆为张飞之女。

㊹   张皇后:指敬哀皇后张氏死后,刘禅又娶其妹为皇后,史称后张皇后。

㊺   珵,玉也:《尔雅·释器》有“珵,美玉也。”的记载。珵(chéng)是一种美玉的名字。

㊻   孙峻:字子远,孙坚弟孙静曾孙,孙权托孤大臣之一,后发动政变诛杀诸葛恪,独揽大权。

㊼   无功而返:公元255年,孙峻派遣骠骑将军吕据、左将军留赞等袭击寿春,接应文钦,但被魏军击败,留赞战死。

㊽   孙权托孤:公元252年,孙权病逝,临终前托孤于诸葛恪、孙弘、孙峻、滕胤、吕据等人,辅佐太子孙亮。

㊾   诛杀诸葛恪:公元253年,孙峻联合孙亮发动政变,诛杀了专权的托孤大臣诸葛恪。

㊿   废黜少帝孙亮皇后:指废黜全皇后(全尚之女)及其家族势力。此事发生在稍晚的257年左右,此处可能略有时间上的艺术处理,旨在表现孙峻专权。严格来说255年全氏仍为皇后。

(51)   孙休:字子烈,孙权第六子,吴国第三位皇帝(景帝)。公元252年被封为琅琊王。

(52)   《春秋左氏传》:简称《左传》,儒家经典之一,与《春秋公羊传》《春秋谷梁传》合称“春秋三传”。

(53)   孙登:字子高,孙权长子,曾被立为太子,为人贤明,但早逝。

(54)   王妃:指孙休的正妻朱氏。

(55)   朱氏:孙休的皇后(景皇后朱氏),朱据与孙鲁育(孙权女)之女。

(56)   朱据:字子范,东吴重要将领和官员,官至骠骑将军。因反对孙权废太子孙和,被贬斥而死。

(57)   《诗经·郑风·有女同车》:“东方之日兮,彼姝者子,在我室兮。”描写男子对其所爱女子的赞美,将女子比作初升的太阳。孙休借“日”之意,取名“曜”。

(58)   刘协:即汉献帝,东汉末代皇帝。

(59)   行汉正朔:指山阳公国可以使用汉朝的历法和年号(理论上),以示优待。

(60)   刘康:刘冯之子,汉献帝之孙,继任山阳公。具体生卒年不详,但在位时间覆盖公元255年。

(61)   睿作圣:语出《尚书·洪范》。意为聪明通达就能成为圣人。

(62)   祎,美好也:祎(yī)字本意为美好。见于古籍注疏。

喜欢本书,请将本站网址收藏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