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导赵云舟

赵云舟坚信一个道理:一个博士生导师的气质决定了其博士生的气质。或者通俗来讲,有什幺样的博导,就有什幺样的博士生。

比如同学院的明星博士生席宁,她做事目标明确,雷厉风行,在学院里人缘极佳,和她的三个导师风格如出一辙——都是那种会在凌晨两点回复邮件,把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人。

再比如他自己和他的两个博士生导师,都是慢吞吞的人,在常人看来都是不求上进,只求稳定。每次组会开得像茶话会,能从讨论学术到聊到哪家茶餐厅好吃但是排队人少,天马行空地能从下午聊到天黑,最后往往是因为食堂要关门了才散场。

确实也是,赵云舟本身不是个有多大学术抱负的人。博士毕业之后,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做一轮又一轮的博后,也没想着要登上什幺学术巅峰,而是选择直接躺平做讲师。投简历的时候,他专挑那些离家远、竞争不激烈的学校,最后顺利入职了这个叫永城的小城市。

入职之后,他秉持着一贯的风格:不求多做,只求不做错。任何事情找上他,他都答应,然后慢吞吞地做完。教学评价还不错,学生们都说赵老师人很温柔,就是讲课有点催眠。

他原以为就他这个性格,学院让他带博士生还需要熬个好几年。没想到刚入职第二年,学院领导就找上门来,看他年纪轻、事情少,邀请他做小导,跟着资深博导李教授一起带学生。

赵云舟的学术准则第一条:如果博导和博士生风格迥异,大概率会翻车。

所以在挑选学生这件事上,他破天荒地花了比做其他事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他仔细研究了每个申请者的材料,甚至还和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
\"这个学生的简历上课外活动很丰富,感觉不是安心搞学术的料。别进来之后没空搞研究,最后毕不了业。\"赵云舟翻过一页材料,语气平淡地下了判决。

\"这个学生论文发表太多了,看会议和期刊质量,也是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的。别进来之后忙着发水论文,最后还是毕不了业。\"又是一页材料被他搁到了淘汰堆里。

李教授在一旁喝茶,偶尔瞥一眼赵云舟标注得密密麻麻的评价表,心想这小子挑学生比相亲还严格。

\"这个学生……\"赵云舟的语气忽然停顿了一下,\"虽然成果不是很亮眼,但是她的研究思路很连贯。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在做同一个方向,故事完整性很高。而且课外活动也比较简单,担任的都是主要职位,不像是去划水的。\"他擡起头,难得给出了正面评价,\"感觉是个能干事、也能干成事的人。\"

李教授放下茶杯,凑过来看了看魏亦可的简历。\"行,那就叫她来面试吧。不过云舟啊,虽然我挂着大导的名头,但之后肯定还是你带得多。我相信你的判断。\"

他心里想的是,自己手头项目一大堆,这些细枝末节的确实该交给赵云舟。虽然这小子做事慢吞吞的,但进学院一年来还算靠谱,不会出太大岔子。

魏亦可走进办公室的时候,第一眼就感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场。

李教授满面春风,起身热情地招呼她坐下,温和地询问着她之前的学院和科研经历。适时地点头称赞,还热情地安排她面试结束后,由在读博士生带她参观校园。整个氛围轻松愉快,让魏亦可渐渐放松下来。

但坐在李教授旁边的年轻老师——也就是小导赵云舟,却给她完全不同的感受。他神色严肃,一直在她的简历和研究计划上写写画画,偶尔皱眉,偶尔在某个地方打个问号。

\"赵老师有什幺想问的吗?\"李教授和魏亦可寒暄完,转头询问。

赵云舟擡起头,单刀直入:\"我看你做的这个研究背景,是不是太窄了?\"

魏亦可刚刚放松的神经瞬间绷紧。

\"你的数据打算怎幺收集?计划收集并分析多少数据?\"

\"你之后要用什幺模型?你提到的这个模型已经有些落伍了,现在没多少人用了。建议你去看看最近发的顶会文章,看看大家都在用什幺。\"

一连串尖锐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砸过来。魏亦可原本和李教授聊得很融洽,觉得这次面试十拿九稳,但从赵云舟开口的那一刻起,她就开始冷汗直冒,觉得这次面试凉得很彻底。

办公室里安静了几秒。李教授有些尴尬地咳了一声,准备打圆场。

但魏亦可深吸一口气,强装镇定:\"赵老师提出的问题都很好,确实是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。我已经把您的问题都记下来了。\"她顿了顿,\"我会继续修改我的研究计划,并在两周内发给李教授和赵老师。\"

她没有不懂装懂,也没有急着为自己辩解,而是坦诚地承认了不足。

赵云舟看了她一眼,在评价表上又写了几笔。

两周后,魏亦可如约发来了修改后的研究计划。赵云舟仔细看完,虽然对最初版本不太满意,但对她的面试表现——那种不卑不亢的回答,以及后续认真修改的态度,倒是比较认可。

\"云舟,我知道你对学生要求比较高。\"李教授宽慰道,\"但人家毕竟才研究生毕业,算是半只脚踏入学术圈,不要对她要求太严格了。我看这个小魏同学性格挺沉稳的,就她了吧。\"

赵云舟沉思了片刻,缓缓点了点头。

心里却想:希望她能一直保持这种态度。毕竟,他可不想三年后面对一个毕不了业的学生。

喜欢本书,请将本站网址收藏

猜你喜欢